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www.chinazwx.com

第289期(2023年10月)

【连载】人体经络基础知识(137)

 

  【预防与护理】

  合理安排婴幼儿的生活规律,加强体能锻炼。尽可能母乳喂养。给小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贪食。防治各种传染病,治疗各种病症和先天畸形,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小儿因乳食不结,积聚不化,气滞不行后成为一种慢性消化道功能紊乱综合征。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消化不良为小儿常见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喂养不当,饮食过度和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均可影响胃的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另外,一些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也可以导致本病。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饮食不良,过食生冷伤及脾胃,或脾胃先天虚损,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能生精微而反为湿滞,并走于下而为泄泻。

  【临床表现】

  每日腹泻次数增加,大便呈蛋花水样或带黄绿色并混有少量黏液,常伴有食欲不振、呕吐、腹部隐痛、发热消瘦等症状。

  【中医辨证】

  1.脾虚积滞 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喜按,口酸臭,大便溏泻,夹有不化乳食残渣,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舌淡苔黄白厚腻,脉细滑。

  2.脾肾阳虚 重症日久,泄泻反复发作,肠鸣即泻,大便溏泻或完谷不化,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腰膝酸软等。

  【按摩治疗】治宜清食导滞,健脾助运。

  嘱患儿取仰卧位,施术者用手掌大鱼际,按顺时针方向在患儿腹部按摩3~5分钟。清补脾土(用一手固定患儿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儿拇指桡侧面,从指端向指根方向反复推)300次,揉扳门100次,掐四横纹10次,揉中脘5分钟,分推腹阴阳(用双手拇指沿脐旁两侧上下推摩或向左右两旁分推)100次,推下七节骨(由指尖向指根推)200次,按足三里穴20次,捏背3次。最后在龟尾穴拔火罐,用市售医用玻璃火罐操作,拔罐用时为7~8分钟,操作步骤:让患儿俯在家长双腿上,推七节骨,然后以患儿龟尾穴为中心或稍偏上一点,皮肤涂适量甘油为润滑剂,防止拔火罐后局部起水泡,以适宜的火,拔罐后留5~7分钟,以皮肤青紫淤血为宜。每日2次,每10日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合理调节喂奶次数。调节饮食,少食油腻、生冷的食物。若由于病毒或细菌引起应及时对症治疗。

  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是指小儿大便秘结不通,排便不畅,排便时间延长的一种症状。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食物含蛋白过高,缺乏油脂或纤维,奶中糖量不足。另外,胃肠道功能紊乱,体质因素如肛门裂或狭窄,以及神经体液调节失常都可以形成便秘。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若喂养不当,乳食积滞,过食生冷和难以消化之物,伤害肠胃,运化失常,积滞中焦,蕴热淤结。另外,过贪辛燥之品或食用辛温药物,伤阴耗液,或热伤之后,津液不足,肠道干涩,传导失常。另外,由于气血两虚,气虚传导无力,血虚津液不能滋润大肠都可以引起便秘。

  【临床表现】

  粪便坚硬,排出困难,数日至一周或更长时间不大便,有时腹胀,腹部可触及到粪块,质硬,腹壁疼痛。

  【中医辨证】

  根据常见的症状及表现特点,临床分虚实二征,分述如下。

  1.实征便秘

  (1)燥热便秘:大便干结排出困难,腹胀或兼呕吐,或有口臭唇疮溃疡,颜面红赤,身热,小便短黄,舌苔黄燥,指纹紫滞。

  (2)食物便秘:大便秘结,腹胀痛,不思乳食,手足心热,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象沉实或指纹紫滞。

  (3)气滞便秘:胸胁痛满,噫气频作,胃纳减少,欲便不能,甚至腹胀疼痛,舌质红,舌苔白薄腻,脉弦纹滞。

  2.虚征便秘 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大便并不干硬,但走动困难,用力则汗出短气,头晕,便后疲乏,舌质黄薄,脉虚指纹淡。

  【按摩治疗】宜导滞通便。

  将患儿仰卧放平,施术者先用手掌轻轻按揉上腹部及下腹10~20次,用顺时针方向按揉,同时用手指按揉左侧小腹部(相当降结肠粪块处)8~10次,以加强大肠的蠕动功能,促使大便下行排出。再将患儿翻身俯卧,用拇指端揉按龟尾穴50~1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按揉足三里穴50次。另外,实性便秘者加清天河水法300次;虚性便秘者加推补脾经法,捏脊法。每日1次,每7日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让患儿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改善饮食,多添加菜泥、水果片,牛乳喂养加蜂蜜。体虚者加强锻炼。

  

  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是常见的小儿腹股沟斜疝,以3岁以下男孩常见,又称为“囊疝”,俗称“大气蛋”,是肠管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内突出,向下向前,向内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外环,而进入阴囊。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腹股沟斜疝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分述如下。

  1.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在婴儿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腔之内,随着胚胎发育过程逐渐下降,穿插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时,将其前方的部分腹膜带入阴囊形成腹膜鞘状突,出生后应闭锁,若半闭或闭锁不全,即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

  2.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若婴儿的鞘状突闭合不全,在婴儿咳嗽、哭闹时致使腹压增高,可使鞘状突再次被冲开而发生斜疝。另外,常与腹内斜肌、腹横肌发育不全,或腹壁缺陷有关。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金元时代医家张子和说“诸疝皆属于肝”,因肝脉循少腹络阴器,认为疝“非肝木受邪,则肝木自甚也”。另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气虚下陷、感受外邪等原因也可导致疝气。

  【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不明显,仅在站立行走、剧咳等腹内压增高时,腹股沟区有胀痛感或轻微疼痛,此后阴囊部腹股沟部或大阴唇部发现有可变性肿块,平卧或用手推抚后肿块消头,随病程加长,而沉重下坠感加重。

  【中医辨证】

  常见候状及表现特点如下。

  1.气虚下陷 疝内容物因啼哭、咳嗽、站立行走而突出,突出后容易复位,小腹阴囊坠胀不舒服,小儿身体瘦弱,面色萎黄,进食量小,舌淡苔黄白,脉细纹淡。

  2.寒凝气滞 疝气发作,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腹部,阴囊肿硬坠胀,疼痛连及小腹,痛时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出汗,喜暖畏寒,舌苔白腻,脉紧。

  【按摩治疗】益气补肾脏,疏肝止疝。

  让患儿仰卧于治疗床上,施术者用单手掌由腹部左侧向右侧做旋弧状揉捏,用拇指按压天枢、气海、关元穴各1分钟。然后用手将患儿脱垂下来的肿块(肠段)轻轻推送入腹腔之中,同时让患儿提气收腹,降低腹腔内压力,至其脱垂的肠段完全还纳至腹腔之中。再用食指着力,在患儿腹腔下缘之皮外环处(即肠段脱出之口)反复捻揉5~10分钟,以促使其逐渐闭合。然后将患儿翻身,术者用双手拇指与食指将患儿背部皮肤捏起,左右来回捻揉,反复数次。再用双手拇指沿脊柱两侧边缘由上而下捏4~5次(捏脊法),用拇指点揉两侧期门、血海穴,治疗结束。坚持每日1~2次按摩,每10日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及时治疗咳嗽、便秘等疾病,应注意喂养得当,避免经常哭闹。按摩时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咳嗽,以免疝内容物再次脱出。只要坚持用正确的按摩方法治疗,小儿疝气是可以治愈的。

第289期(2023年10月)

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www.chinaz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