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www.chinazwx.com

第288期(2023年09月)

【连载】人体经络基础知识(136)

  百日咳

  百日咳又称顿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本病是由于感染百日咳杆菌,百日咳杆菌侵入人体呼吸道,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上皮细胞的纤毛麻痹,致使呼吸道产生炎症,所产生的黏稠分泌物排出障碍,不断刺激黏膜内神经末梢,兴奋咳嗽神经中枢,引起反射性、剧烈、连续咳嗽,直至分泌物排出,阵咳后,必须大量吸入空气,急速通过痉挛的声门,因而产生一种特殊的高调“哮鸣样”吼声。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顿咳的病因是由于外感风邪,伤及肺卫,外侧卫气郁闭,内侧肺气受伤,若与内蕴伏痰搏结,郁而化热,则煎津液,形成痰液,阻塞气道,肺火下降,而致肺气上逆,而痉咳阵作。

  【临床表现】本病大致可分为三期,潜伏期一般为7~10日。

  初期打喷嚏、流涕或微热,2~3天后咳嗽逐渐加重,昼轻夜重。痉咳期出现特征性、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咳嗽发作时,连续短缩的咳嗽,涕泪交流缩成一团,咳后继而深长吸气,发生哆哆哮吼吸气声,当吐出痰涎或食物后,痉咳方可暂停,不久又复发作。恢复期咳无力,神疲纳少。

  【中医辨证】

  1、初期 属风寒者,恶寒发热,鼻蹇流清涕,咽痒不停咳嗽,痰稀痰量不多,舌深红。属风热者,发热重,怕风,流脓涕,咳嗽,痰黏稠或黄色,咽红,舌深红,舌苔薄黄,脉浮有力。

  2、痉咳期 肺热闭痰,咳嗽阵作,“哆哆吼声”昼轻夜重,咳甚时须吐出痰涎食物方可,痉咳反复发作,常伴有流涕、曲背弯腰、眼目肿陷,甚至目红而赤或双目出血、鼻衄的症状。

  3、恢复期 脾肺两虚,但顿咳逐渐减少,咳而无力,神疲气短,困乏无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或舌苔少,光剥无舌苔,脉细数重按无力。

  【按摩治疗】宜宣肺降气,祛咳化痰。

  将患儿抱坐仰卧,施术者先做清天河水法50次,清肺经法50次。然后用手指端按揉患儿右手掌面小指掌关节尺侧横纹头,反复按揉50次。再用中指掐揉大小鱼际交界处,反复50次。然后再按揉天突穴半分钟,再将患儿翻身仰卧,先做推脊柱骨法,再做分推肩胛骨法。按摩时间为早饭后2小时,每日1次为宜。

  【预防与护理】

  早发现,早隔离,进行预防接种,按摩患儿时尽力避免刺激哭啼以免诱发阵发性咳嗽,宜予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呕吐者应小量多餐,居室要冷热适中,空气要新鲜流通。

 

 

  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不思饮食,日久精神疲倦,体重减轻,抗病力弱,为常见病症之一,但它是其他急慢性疾病的引发者。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本病与不良饮食习性及生活习惯有关,由于小儿发育生长过快,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相对增加。若因而盲目给予零食,高脂肪、高蛋白,甚至高级滋补品,就会致使小儿食欲不振、偏食或进食不适时等。小儿时期胃肠道发育不完善,消化酶系统不健全,由于以上原因,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消化液分泌减少甚至厌食,另外同精神因素、微量元素缺乏也有关系。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小儿乳食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血气减少,谓之哺露”。“厌食者多因脾胃馁弱”等,总之因为小儿素体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乳食不节,嗜啖瓜果生冷,脾阳受伤,痰湿内生都可引起厌食。

  【临床表现】

  主要以厌食为主,无食欲,食量少,大便干稀不稠,严重者拒食,引起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下降或不增,皮肤干燥,毛发稀黄,或发育不良。

  【中医辨证】

  1、乳食壅滞 伤乳者,不欲哺乳,呕吐乳片,口中有乳酸味,腹胀不舒,大便酸臭。伤食者,不思饮食,呕吐酸腐、食物残渣,腹部胀痛拒按,舌苔厚腻等。2、痰湿 形体虚胖或消瘦,面色黄白,呕吐痰涎,厌食,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指纹红。3、脾胃虚弱 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较差。胃气虚者,肌肉不实或形体偏瘦,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质淡黄,薄脉无力。胃阴虚者,伴颧红,口干饮多或每食必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舌质红,舌苔净或花剥,脉搏细无力。

  【按摩治疗】宜健脾和胃消食利中。

  嘱患儿俯卧位。施术者用右手伸进患儿背部以食指、拇指提捏其脊柱、皮肤肌肉,以脊柱为中心轴,从大椎穴到尾椎来回10~15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以食指指腹分别揉按肝俞穴5分钟、脾俞穴5分钟。然后嘱患儿翻身取仰卧位。(1)掐揉四横纹:术者用左手固定患儿手指,用右手大拇指压住患儿指背,用中指端掐揉四横纹各10次。(2)摩腹:施术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或小鱼际沿顺时针方向反复揉患儿中脘至脐上5~8分钟。(3)推脾经:施术者用一手固定患儿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儿拇指桡侧面,从指端向指根方向反复推50~100次。(4)揉扳门:施术者用左手固定患儿手掌,用右手拇指端按揉大鱼际100~300次。(5)揉按足三里穴:施术者用拇指腹按摩足三里穴50~80次。以上五种手法双侧均匀施行。(6)分推阴阳:施术者用双手拇指沿脐旁两侧上下推摩或向左右两旁分推80~100次。本手法应每日1次,每10天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提倡正确的哺乳方式,尽量母乳喂养。厌食的小儿在吃饭时不可打骂,改掉吃零食的习惯,饭后要清洁饮食,切忌立即给予荤腥油腻。

  

  疳症

  疳症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气液干涸,身体羸瘦,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的症状。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长期饮食不足,母乳量供给不足,热量不够。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腹泻、消化道畸形、肠道寄生、慢性迁延性肝炎、结核病等造成进食减少、代谢消耗增加、形体改变、内分泌受累、代谢失调。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引起水肿或脱水。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主要是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小儿“脾常不足”引起积滞伤脾,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致肢体血气不足,或者营养不良,脾无可运化之水谷,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另外,或素患大病,治疗迁延,病后失调或药误可致。由于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形成脾肾两虚,全身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两亏,形成疳症。

  【临床表现】主要病症是消瘦,皮下脂肪,自腹部开始逐渐消失,其次是躯干、四肢、臂部,最后为两颊,肌肉松弛无力,皮肤干燥、苍白、弹性差,较重患儿睡眠欠佳,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头发干黄稀疏。腹部胀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

  【中医辨证】

  1、疳气征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厌食,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大便干稀不一,舌苔薄或微黄。

  2、疳积征 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色黄如穗,动作异常或多吃多便,嗜食异物。

  3、干疳征 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委靡,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甚至全身出现紫斑,产生突然虚脱,属疳之晚期重症。

  4、兼征 眼疳,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白膜遮睛。心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甚则糜腹堆积,秽臭难闻,五心烦热。疳肿胀,全身或四肢浮肿,面色无华,小便短少。

  【按摩治疗】宜化积导滞,温中健脾。

  嘱患儿俯卧于床上,施术者四指相并,两拇指向前,用食指中指推起脊柱两侧皮肤肌肉,与拇指相对着力,双手交替相互协调推而捏之,或三捏一提,或边推、边捏、边提、边由下向上推移,反复3~5遍。然后嘱病儿仰卧位,术者用手掌小鱼际反复摩腹揉脐5分钟,按揉足三里穴50次,然后每次补脾土(向手掌方向推大拇指桡侧)200次,清大肠(向指尖方向推食指桡侧)200次,揉小天心(大小鱼际凹陷处)100次,然后再重复做一次捏脊法,治疗结束。每日1次,每10日为一疗程。

第288期(2023年09月)

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www.chinaz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