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www.chinazwx.com

第273期(2022年06月)

【连载】中医养生学(17)

 

  4.养护延年

  明、清初期,中医养生专著的大量发行和出版,促进了中医养生学的深入和普及,在养生的理论上,内容逐渐得到丰富和完善,提出了温补肾阳、冶形宝精、调养五脏、动静结合等养生法则。同时,全面地发展了养生方法并加以具体实用。提倡导引保健、武术健身等皆使老年养生保健又得到深入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兼备的较为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专门学科。

  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继宋代老年养生学初步确立之后,明清时期,研究养生保健的医家已十分重视颐养老年人,且相比唐宋时期更为普及。明清的养生专著大都涉及老年人的养生及延年益寿的相关理念。这一时期著名养老专著包括曹庭栋著《老老恒言》、刘宇著《安老怀幼书》等。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通过总结自身长寿经验,并参阅了众多养生的专著,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而又实用的系统性论述,秉承和发扬了中医养生学的思想。明代医学家徐春甫所著《老老余编》将养老与“忠孝”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尊老养老的理念上升至社会的道德伦理层面来理解和认识,对养老理念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明代御医龚廷贤著有《衰老论》,对衰老的主要成因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在其所著《寿世保元》一书中,“老人篇”中载有宫廷医籍中涉及养生的内容,在“摄养”中主要归纳为:“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同时作七言诗,借此阐明中医养生的具体做法:“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炎热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龚廷贤所著的《寿世保元》一书中提到“一论年高之人,阴虚筋骨柔弱无力,面光无泽或暗淡,食少痰多……阳痿,足膝无力者,并治形体瘦弱无力。多因肾气久虚”;“元气者,肾间动气也,右肾为命门,精神之所合,爱惜保重,则荣卫周流,神气充足”。他认为人体养生的重要理念即为养护命门。故尤其对于老年人,固护元阴元阳为重中之重,这种观念与其书名“保元”不谋而合。并附有琼玉膏、八仙长寿丸等,以摄精固肾。同时还指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认为若正气亏虚或不足,则易使整个机体致虚。尤须注意保养元气和起居饮食。明代医家龚居中所著《万寿丹书》分延龄、安养、饮食三篇,在元气与养生的关系方面亦有发挥。著名清代养生家曹廷栋,年少时曾患童子痨,但其多年坚持恬淡养生,最终达到90余岁的寿命,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时期可谓难得。他参阅众多医家的养生论述,结合自身的长寿经验,在日常诸事、衣食住行等方面,总结了系统且简便廉效的方法,著成《老老恒言》这一养生著作。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载有数百例老年病的诊疗经验,概括性地指出中年人的患病病机主要以“阳明脉衰”为主,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以“肾虚”特点为主。故这一时期,老年人的养生健康保健及预防疾病应注重阳明与肾的调养。

  二、养生学术理论及实践成果

  明清时期,脏腑学说与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综合调养法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与完善,而与此同时,老年养生保健再度兴盛起来。中医养生学的调养方式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点,且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不断贴合实际,惠及大众。在此期间,产生了众多著名的医学养生家,养生学著作出现了迅猛的增加,养生学家的著作和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种影响规模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其中主要有袁黄的《摄生三要》、河滨丈人《摄生要义》、冯曦《颐养诠要》、胡文焕的《寿养从书》、汪潘磨《内功图说》、息斋居士《摄生要语》、陈继儒《食色绅言》及《男女绅言》、黄克楣《寿身小补》、尤乘《寿世青编》等,这些医学家、养生学家均对祖国的养生保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丰富了我国有关养生学的典籍史料。

  明代官方著作《普济方》载方六万余首,包含诸多延年益寿的药方。《修真秘要》则载有更为具体的描述“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太平御览》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这均与现代的养生学观点如出一辙。在万全所著的《养生四要》中,他认为饮食五味“稍薄,则能养人”,若以药养则应以脾胃为重,重视药饵保健,选药应当平和、中和、温和,补虚当扶培、调补、缓补。认为“古人制参苓白术散,谓补助脾胃,此药最妙”。明代医家龚廷贤认为“四时宜制、健脾理气补养之药”,认为健脾养胃能培本,且以补益的观点为基础,创制了诸多延年益寿的验效方,如八仙长寿丸、白术膏、山药粥、延寿丹和阳春白雪糕等,所选用药物多为山药、白茯苓、白术等。尤其多用阳春白雪糕,“凡年老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王道之品”。通过药食相结合,使得人体的元气可固,脾胃可和,五脏可安,虚损可补,百病可消。

  明代陈继儒在其所著《养生肤语》一书中提出“人生食用最宜加谨……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自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明代胡文焕在所著《类修要决》中论述了养生的诸多口诀,如“饮酒一斛,不如饱餐一粥”;“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晚餐岂若晨餐,节饮自然健脾,少餐必定神安”等,广为传颂。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一书中从多方位论述养生之精要,其中“饮撰服食笺”专论食疗养生,广受青睐。“饮撰服食笺”将各类食物及常用药物进行分门别类,共归纳为十二类,即果实粉面类(如藕粉)、汤品类(如青脆梅汤)、甜食类(如松子饼方)、法制药品类(如法制半夏)、鲜类(如千里脯、肉鲜)、酿造类(如桃源酒)、脯粥糜类(如芡实粥)、熟水类(如稻叶熟水)、蔬类(如配盐瓜款)、茶泉类、野蔬类(如黄香首)、服食方类(如服松脂法)。明代吴正伦则在《养生类要》中将药物制成粥类、酒剂等日常饮品制剂。粥类主要有莲肉粥、薏苡仁粥等。酒剂主要有菊花酒、菖蒲酒、紫苏子酒等。粥具黏稠、细腻的特性,滋养脾胃之功较强。酒为百药之长,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中药材入酒,更可增强药性,使药效可以得到迅速发挥。

  清代黄云鹄在其所著书中大力赞赏并推崇喝粥,他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喝粥大有裨益,对此他提到“一省费,二味全,三滋润,四利膈,五易消化”,对食粥来养生极力推崇。与明代相比,清代的药食类论著略少,其中咸丰年间王士雄编撰的《随息居饮食谱》为食疗养生的代表性著作,知名度较高。清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在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提倡重视脾具有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认为调养脾胃,应多选用性平味淡之品且无偏寒或偏热之品,同时根据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及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水湿,故需淡渗水湿,并结合清热养阴、酸甘化阴、益气滋阴等治法益脾胃之阴,使老人可以更好地通过脾胃养生以颐养生命。

  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在所著《老老恒言》一书中阐释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老年人更需要将养生的首要放在调养脾胃上。“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他极力称赞并推崇《抱朴子》一书中所提出的“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的养生观点,他提倡“次第分顿食之”,即少食多餐,这与现代食疗养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避免酸、苦、甘、辛、咸五味互扰而损伤人的脾胃,从而保证营养能够得到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老年人的典型生理特点为脏腑功能的日益衰退,因此曹庭栋认为老年人的养生,应特别注意饮食的调摄,切忌出现饮食偏嗜、饥饱失常,所食用的食物勿过热或过凉等。他也认为粥可养人,极力推崇饮粥,书中收录有百首粥方。

  清代石成金在所著的《长生秘诀》一书中着重强调;“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一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该观点促进了有关食疗养生方式的相关理论,也为现代的咀嚼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清代的沈子复在其所著《养病庸言》中也提到“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这皆说明细嚼慢咽对于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第273期(2022年06月)

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www.chinaz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