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www.chinazwx.com

第269期(2022年02月)

【连载】中医养生学(14)

 

  朱丹溪是“滋阴派”的代表医家,他主要以养阴论养生,阐明了阴虚与衰老和老年病的关系,认为导致早衰最根本的是阴精亏损,主张在人的生、长、壮、老的各个过程中均遵循养阴抑阳的养生原则。朱丹溪在老年保健方面十分强调阴虚火旺的害处,故在治疗和养生上注重滋阴。同时他还强调避免摄入燥热厚腻之物而损伤人体阴精,认为应节制饮食以保养人体的精气。另外他认为“善摄养者……各自珍摄,以保天和”、“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养老防衰必须顺四时变化及五行之气的盛衰,如此方能老当益壮。朱丹溪推崇理学中“中正仁义而主静”、“使道心常为一个身之主”的观点,提倡以茹淡之法收心降火,“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认为人们应该静心节欲,通过保阴精以制约妄动的相火,反对道教所提出的房中补益之术。张介宾、赵献可也赞同朱丹溪寡欲保精的养生理念。

  攻邪派宗师张子和不但善于攻亦善于补,强调攻邪以复胃气,食补以养胃气,在运用攻法之后多采用粥食等调养胃气。他还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以补法进行调摄,注重饮食,借谷物果菜及肉类以养正,通过食养以补内虚,通过食疗以纠治疾病,并且重视人与社会、身体与情志之间的协调。

  李东垣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补牌胃论养生,防病治病都以脾胃为本,认为脾胃为生命的根本,脾胃健旺则五脏皆安,脾胃受病则诸证蜂起。李东垣在多年诊疗和学习过程中领悟到脾胃乃五脏之要,认为元气滋生于脾胃,应以调理脾胃作为养生的根本。根据《脚胃论》中的医学思想可知,李东垣十分重视保养元气,主张调节饮食、防病治病、顾护脾胃,以保元气不衰。

  金元四大家从不同角度重新诠释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攻邪法、寒凉清热法、调补脾胃法、滋阴降火法等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的提出也被养生家加以采用,推动了养生理论的不断完善。而李东垣的补土论,被后世养生各家汲取并加以发挥,形成更为完善的养生理论。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是一部古代首部论述饮食营养学专著,该书主张养生治病应先通过饮食来调养,食养无效后再进行药物治疗。他根据身体健康的人实际的饮食需求出发,以平常人的饮食标准作为立论依据,制订出了一套饮食卫生的法则。后世洪楩、龚居中等名家亦遵食补为先的养生原则,开创了食疗防病养生的新局面。南宋时期周守中重视顺时养生,认为四季阴阳不断消长变化,人们应顺从季节月令变化调养身体,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他所著的《养生月览》标志着顺时养生理论已经发展成熟,他将人们的生活按月令顺序安排,详细阐述了每月日常生活的宜忌,内容包括服食、饮酒、制粥、房事、汤浴、疗疾等方面。此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养生专著,如钱称《摄生月令》、刘词《混俗颐生录》、愚谷老人《延寿第一伸言》、姜悦《养生月录》、韦行规《保生月录》、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王珪《泰定养生主论》、瞿祐《居家宜忌》和《四时宜忌》等,均为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道家文化中一项古老的传统是追求长生,全真教是中国道教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元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全真教的“全真而仙”、气功养生思想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医学养生思想,对中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养生健体、延寿修仙的角度出发,全真教继承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种传统炼养方法,同时吸收外来佛教、印度教有关炼养学的精华,从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气功养生体系。但佛教以精神的解脱为根本宗旨,儒家则以道德的修养为根本立场,与之相比,全真教则独具特色。邱处机是全真教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与精神超越的理论相比,他更重视肉体的长生不衰,提出了“全真而仙”的理念。他所著的《摄生消息论》通过讨论春夏秋冬四时的易发病症与对治方法、养生之道,认为人应随四时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对人体五脏的四时应变加以调摄保养,并总结人体生理病理与天之间的特性规律,如春肝、夏心、秋肺、冬肾,以及如何处理,其养生思想主要包括清心寡欲,顺应自然,炼养合一,德养结合等,均属实践经验谈,其系统性、实用性与科学性融为一体,至今仍立于保健指导之列。另有,全真教还提出了全面气功的观点。王重阳曾经称赞马丹阳为得道者,所以马丹阳的气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真七子”的整体思想,马丹阳将其练功一生的养生经验总结为“养气与养神”,在气功养生领域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第269期(2022年02月)

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www.chinazwx.com